編者按:
他來自巴中,他影響世界。
他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他與愛因斯坦等人一道被推選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他的學術思想、信仰及教育理論與實踐,被世界多個國家廣泛推廣。
他,是巴中籍偉人——晏陽初。
10月26日,是晏陽初誕辰130周年,本報推出大型策劃“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讓我們一起回望他偉大的一生,銘記他,緬懷他……
書香世家誕生新生命
清光緒十六年九月十七日(1890年10月26日),巴中縣城西街一個書香世家,一個新的生命呱呱墜地。這個孩子就是晏陽初,按照族譜,派名興復,乳名云霖。
晏陽初的父親晏美堂是一位鴻儒,繼承祖業,設館教書。美堂先生雖然是巴中名儒,但他并非食古不化的迂老夫子。研讀經史之余,他也閱覽了一些現代新派人物如嚴復、梁啟超等人的著述,接觸了一些新文化、新思想、新知識。因此,對社會的發展趨勢有較為清醒的認識。
晏陽初是美堂先生最小的兒子。晏陽初五歲便隨父習誦四書五經,儒家的民本思想就如一顆微妙的種子埋在了他的心田。
接觸西學開啟新人生
后來,基督教內地會的牧師來到巴中,開設了福音堂。牧師們為了方便傳教,聘請晏美堂先生教習中文。晏陽初因此經常在福音堂出入,牧師們都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
晏陽初13歲時,保寧府(今閬中)福音堂的牧師William H.Aldis(中文名姚明哲)來到巴中訪問,巴中福音堂魏牧師向美堂先生建議,將晏陽初送到姚牧師開辦的天道學堂讀西學,美堂先生欣然應允。晏陽初人生的轉折也由此開始。
1903年,13歲的晏陽初在大哥的陪同下,辭別了家人,踏上了去保寧府的求學之路。
1921年,晏陽初回鄉探母(晏陽初博物館供圖)
天道學堂開設了英語、數學、歷史、地理、化學等課程,這使晏陽初眼界大開,在四書五經之外,原來還有這么精彩的世界。他像游進了知識的大海,盡情地汲取各種新知識。
四年時間,轉瞬即逝。1907年,晏陽初從天道學堂畢業。經姚牧師介紹,他到成都華美高等學校讀中學,后來認識了姚牧師的朋友、英國青年傳教士史文軒,并與史文軒一起創辦輔仁學社。晏陽初在工作中表觀出的干練,史文軒覺得他是一個有用之才,如能深造,前途不可限量。史文軒建議晏陽初到香港讀大學,并表示愿設法資助。
1912年冬,晏陽初在史文軒的陪同下,輾轉四十余日,到達香港。1913年9月,晏陽初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香港大學政治系。
1916年夏,晏陽初赴美留學。他靠半工半讀完成了耶魯大學政治系的學業。
服務華工萌發新志向
1918年晏陽初畢業之際,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燃遍歐洲大地,英法等國在中國招募了十多萬華工去歐洲戰場做戰勤工作。由于語言不通,風俗各異,華工與英法軍官時常產生矛盾,基督教青年會便動員中國留學生及懂中文的傳教士到各華工營服務。晏陽初在畢業后的第二天便奔赴法國南部的一個華工營。
在華工營,晏陽初萌發了教華工識字的念頭。4個月后,第一期華工識字班的40個學員中便有36名可以自己寫信了。在與華工相處的日子里,晏陽初充分認識到中國勞動人民身上蘊藏著無盡的潛力,只因他們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才使得他們的聰明才智得不到發揮。因此他立下誓愿:不當官,不發財,一輩子為勞苦大眾服務。
1919年夏,晏陽初考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攻讀歷史。經過一年的努力,晏陽初獲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學位。
平民教育造就新公民
1920年8月14日,晏陽初回國抵達上海,主持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新設的平民教育科。后來,他先后在長沙、煙臺、嘉興開展平民教育實驗。
1923年,晏陽初與朱其慧、陶行知、張伯苓、蔣夢麟等在北京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晏陽初擔任總干事長。隨即,平民教育運動迅速在全國各地蓬勃展開。
1926年,晏陽初提倡“博士下鄉”并躬身實踐,將平教會的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在河北省定縣成立了實驗區。經過十年的艱辛,他摸索出以“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為核心的“定縣經驗”,以此醫治農民“愚、貧、弱、私”四大病癥,改變農村的落后狀況和農民的貧困生活。定縣經驗從此成為中外鄉村改造運動的典范。
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后在湖南衡山、四川新都成立實驗縣和華西實驗區,繼續進行平民教育運動。
1940年,為了給戰后農村的復興培養人才,晏陽初創辦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并親任院長。
1950年,晏陽初任國際平民教育委員會主席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顧問。
1960年,晏陽初在菲律賓創辦國際鄉村改造學院,為廣大的第三世界培訓鄉村改造運動領導人。隨著以國際鄉村改造學院為中心的世界鄉村建設網絡的建立,晏陽初奔走于世界各地,指導各國的鄉村改造運動。
1990年1月17日,晏陽初病逝于美國紐約,享年100歲。1993年,晏陽初的長女晏群英遵照遺囑將他的一部分骨灰送回巴中安葬。
(本文綜合晏鴻國編著《晏陽初畫傳》《晏陽初傳略》部分內容,本報記者魏文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