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連日秋雨的巴城終于放晴,位于巴城南龕山頂的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外,歷經風雨的洗禮,松柏越發蒼翠,銀杏愈顯燦黃。博物館外,白發蒼蒼的張崇魚老人將其多年收集的名人名家手跡捐贈移交。捐贈內容包括國家級領導人、元帥、高級將領和中外名人名家為兩大碑林無私奉獻的手跡墨寶以及紅軍將士的心語手跡、印章、手模以及部分紅色史書史料,總計5147件。
移交捐贈儀式上,張崇魚與川博館長周璇合影留念
據了解,這些物品是張崇魚30多年來登門拜訪、收集、珍藏、記錄、整理所得,無論名人名家手跡,還是重要史書史料,都具有學習、研究、開拓、挖掘、珍藏、展示、宣傳的作用。將對老區建設、文化建設、經濟建設、小康建設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跨越世紀的“碑林長征”
在位于巴城南郊南龕山頂的川陜蘇區將帥碑林,268塊花崗石碑上鐫刻著13萬余名紅軍將士的名字。蒼松翠柏間,這片全國最大的紅軍碑林記錄著金戈鐵馬的歷史。紀念館里的山坡下,600多名紅軍將士在此長眠。每天,前往那里的游客絡繹不絕,人們漫步于蒼松翠柏間,輕撫墓碑上的名字,記憶被拉回到80多年前那段崢嶸歲月。
“把這些烈士的名字刻在碑林之上,就是要讓世人永遠記住他們。”碑林的建立,和一個人分不開。他叫張崇魚,原巴州區人大教科文衛主任、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終身名譽館長。
今年85歲高齡的張崇魚西裝銀發、精神矍鑠。“這些物品,大都經過我本人三十多年來,登門拜訪、收集、珍藏、記錄、整理,真是集之不易,來之不易。”10月23日上午,天氣晴朗,張崇魚同志收集名人名家手跡移交捐贈儀式在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舉行。此時,張崇魚正在向參會嘉賓和媒體代表介紹所移交捐贈的名人名家手跡情況。
名人名家手模
“巴中是塊紅色的土地,這里的紅軍戰士為革命做出了巨大犧牲,我們沒有理由忘記這段歷史。”張崇魚說,從1992年開始,他肩負起建一座紅軍碑林的使命,向全國各地發出3000多封信尋找老紅軍的線索。
從1993年至今,他走遍了全國各地。尋訪途中,他被人當成過騙子、吃過閉門羹,住過5元一晚的地下室……在四川省委老干部局,他手抄了3天,記錄下1000多名紅軍將士資料。在湖南省民政廳,他花了5天時間抄寫了2.83余萬名烈士的名錄……20多年來,為了搜集川陜紅軍的資料,張崇魚走遍了全國所有省份,“到全國各地尋訪170多次,行程70余萬公里,造訪1000多家單位,拜訪6000多名紅軍后代及家屬,尋訪到13.8萬余名紅軍戰士英名。”
有人將張崇魚的尋訪之旅譽為“碑林長征”,在這期間,他收集到了近3萬張照片、2000多冊總計超過3億字的紅軍史料,以及1.2萬多件相關紀念物品,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三級文物300余件。
市民駐足細品名人名家手跡
永續傳承的“紅色基因”
多年來的付出和努力,張崇魚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并曾獲“感動巴中年度人物”稱號和“全國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殊榮。無論是否熟識,人人都稱他為“張老”。
在張崇魚看來,如何發揚好、利用好、傳承好紅色精神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課題,“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不能少了實物的傳承。這條路有苦也有甜,而一些溫暖,更支撐著他堅持下去。
“中共七大候補代表嚴尚林是巴中的老紅軍,他有一個中共七大時期的黨代表證,后來他把這個黨代表證捐給了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張崇魚說,這張珍貴的黨代表證后來被國家評為一級文物。
“還有空軍原副司令員王定烈,在紅軍西路軍和馬家軍作戰時,中彈了沒有取出來。解放后,他參加了抗美援朝,又擔任了廣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才從身上把子彈取出來。”張崇魚回憶到,言語里滿是感動,“子彈在他身體里留了16年,他把那顆子彈的故事寫得清清楚楚,捐給了將帥碑林,也被評為了一級文物。”
2010年,張崇魚從紀念館館長位置退休,成為終身名譽館長,可他依然閑不下來。“我們過去忽略了返鄉紅軍、西路紅軍和流落紅軍‘三紅’人員。”張崇魚說,從2015年起,他又開始搜集這方面的資料。除了在巴中本地走訪以外,他還遍訪湖北、安徽、河南等地,收集了1.5萬名“三紅”人員的資料。
“我今年85歲了,沒有誰給我布置任務,我覺得這個事業還沒有做完。”張崇魚說,只要他還走得動,他就會一直走下去。
歷久彌深的“紅色情結”
在收集紅軍資料過程中,張崇魚歷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也嘗遍了酸甜苦辣。他說,盡管幾多周折,但是廣大紅軍后代、社會各界對他的支持和肯定成為了他“碑林長征”過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柱。“我雖然不是紅軍的后代,但我是紅軍精神的傳承人。”
此次捐贈的5147件名人名家手跡中,包含兩大碑林名人名家手跡精品80件,將帥碑林名人名家、高級將帥手跡807件,將帥碑林楹聯長廊名人名家手跡1183件,陰靈山書法碑林國家級重要領導、中外名人名家手跡1568件,紅軍將士健在時留下的手模137位,拜訪紅軍將士本人的心語手跡(印章)740名(15本),征集各級各地重要的紅色史書史料632本……雖已耄耋高齡,仍壯心不已。“我的長征還沒有到終點,今天捐贈出來,是為了后代更好地傳承。”張崇魚表示。
據了解,隨著張崇魚同志對這批珍貴資料的無私捐贈,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館藏文物將更加豐富。川陜蘇區學術研究水平將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專業化程度將不斷提高,社會各界的目光將會更多聚焦革命老區。巴中也將形成“擦亮紅色金字招牌”的強大合力,最大限度滿足老區人民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文部分圖片由巴州區委宣傳部提供)
(巴中廣播電視報記者 熊小慧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