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中午,通江縣廣納鎮石廟村的“祝家文化院”里,三三兩兩的村民正在院子里看書、下棋、喝茶……正午時分,暖洋洋的陽光灑遍院子每個角落,像一幅油畫。
每天清晨6點,73歲的祝君老人都會準時起床,打掃衛生開門迎“客”。作為這家文化院的主人,他兼顧起了服務員、圖書管理員的職責,在院子里來回穿梭,為前來學習和鍛煉的村民“服務”。
祝君老人至今堅持每天閱讀
從2018年開始,祝君自掏腰包10多萬元,將自家的農家小院改建成了村里的“文化院”,供村民們免費享用“精神大餐”。
新風撲面
村里有了文化院
“祝家文化院”位于通江縣廣納鎮石廟村三社,距離村委會不遠。
祝家文化院內景
這是一棟兩層高的小洋樓,圍墻外側張貼著“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公民社會公德規范”“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等公益宣傳標語。祝君說,貼這些標語是為了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弘揚傳統文化。
推開“祝家文化院”的大門,院墻下栽種著蔬菜、果樹和花草。寬敞整潔的院子里,右側安裝了5件健身器材和桌椅,中間放著一張乒乓球桌,左側還安裝了一個籃球架,這是祝君平時休閑娛樂的地方,也是村民們農閑時節一起健身、下棋、打牌的休閑好去處。
穿過院壩,在院子左側的房間里,擺放著兩只四層高的書架,書架一側擺放著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體育器材,書架另一邊整齊地擺放著各類書籍,從詩詞到社科類的書籍,共有100多本。書桌上一側還擺放著毛筆和墨水,可以寫寫毛筆字,陶冶情操。
書屋內
“閱讀能化愚啟智。我想讓鄉親們通過書籍多了解一些種養殖業知識,對生產生活都有幫助。”祝君說,他希望通過書屋推動石廟村鄉風文明進步,特意委托在綿陽工作的大兒子購買了一批適合村民閱讀的書籍,用來充實文化院的書架。“加上我多年的存書,差不多有一千多本。”
“平常大家喜歡聚到這里聊聊家常。”每天,祝君會提前燒兩壺開水,并裝好茶葉放在客廳里供村民自取。“我們經常來這里學習、鍛煉,一到這里,心情就很愉快。”村民李秉茂每天都會來文化大院鍛煉。他說,祝君老人的文化院為村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大家一起學習、玩樂,生活過得特別有滋味。
腰包鼓了
精神也要富起來
1973年退役轉業后,祝君回到老家,先后當過鄉村赤腳醫生、大隊民兵連長、鄉文化員。“其實我連小學都沒讀完,雖然學歷不高,但我一直堅持自學,年輕時也發表過不少文學作品。”祝君告訴記者,除了看書練字畫畫,他還喜歡收藏文物字畫。
閑暇時間喜歡舞文弄墨,偶爾也寫寫詩詞,祝君不僅是當地聞名的文化人,也是熱心人。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物質生活更加殷實,但村民的文化生活沒有城市里的老人那么豐富,以前村民們聚在一起不是打撲克就是玩麻將。為了讓腰包鼓起來的村民精神上也富裕起來,祝君便產生了創辦文化大院的念頭。
“我們一家人都很喜歡詩詞文藝,兒孫也很支持我的想法。”2018年,祝君拿出自己攢下的積蓄,并動員3個兒子投資10萬元,將自己家的兩層小洋樓改建為農村文化院。建設期間,從室內修建、功能布局,到健身器材采購,每一個環節他都親力親為。
文化院建成后,這里就成了村民們的文化活動陣地,來這里看書、寫字的村民也越來越多。“叫了‘文化院’,就得有文化院的樣兒。”為了讓文化院惠及更多的人,祝君還購買了音響設備,讓村里的擅長文藝的村民帶領著大伙兒一起唱唱歌、跳跳舞。
石廟村村支書李洪川說,如今,祝家文化院已成為附近鄉鄰愉悅身心的“精神樂園”。去年春節期間,石廟村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回來了,春節過后,受疫情影響暫時無法外出務工,大家都會聚集到文化院,一方面交流打工心得、商量來年打工的去處,另一方面學習農業生產知識、接受藝術的熏陶。
私宅“共享”
建好村民的“精神家園”
每天早晨,祝君都會仔細地將院子清掃一遍,規整好體育器材和書籍,以便村民前來使用。
這所文化院,不單是一座書院。兩年來,祝君以文化大院為依托,組織文學愛好者、學生參加讀書分享座談會等。時間久了,鄉親們都喜歡聚在這里熱鬧熱鬧。“最多的時候有五六十人,有些是從其他村騎摩托車來的,院子里的板凳都不夠坐。”說起文化院的“盛景”,祝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村民們到祝家文化院下棋
“自從這里有了文化院,村民的文化活動豐富了,村里的風氣也正了,夫妻之間、鄰居之間關系更加和諧了。”石廟村三社社長徐卓告訴記者,村委正在考慮利用大院優勢,開展一些科普宣傳等活動,使文化大院成為了倡導文明新風,傳播社會和諧的新園地。
談到如今的生活,祝君洋溢出幸福的笑容,“文化院是新農村新農民追求精神文明家園的一個縮影,閑暇時大家來文化院健健身、聊聊家常,傳播文化的同時又能健身娛樂,這是我辦文化大院的初衷,雖然我70多歲了,但身子骨還硬朗,這個文化院我會一直辦下去。”
(巴中廣播電視報記者 冉巧 文/圖)